(一)生态学理论、方法与实践创新
包括:碳中和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,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创新研究与应用,基于土壤健康的生态种植技术创新与实践,生态模型与系统模拟,产业绿色低碳转型:产业生态学的实践与挑战,生态系统碳、氮、水通量的联网观测与集成研究,生态健康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方法,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减污降碳研究中的应用,生态工程学理论与技术应用进展,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制图,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,种子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,生态科普的理论、技巧与实践。
(二)生态系统功能、服务与人类福祉
包括:森林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,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管理,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,荒漠生态系统结构、功能、过程和稳定性,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,森林更新与生态恢复,流域生态学视角下的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,城市与区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,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,生态系统恢复的碳汇效应,湿地生态科学新使命:湿地服务人类福祉,人地和谐与生态水文。
(三)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与恢复
包括:全球变化下草地的生物多样性、稳定性及近自然恢复,全球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:响应、适应与恢复,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,全球变化下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,景观破碎化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,全球变化下的野火干扰与生态响应,植物功能性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,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,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,动植物互作与协同进化,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,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。
(四)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
包括:气候行动最前线的美丽中国建设,海洋生态保护与人海和谐共生,生态敏感性与可持续发展,化学生态学与和谐共生,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提升路径,森林生态与保育——人与自然和谐驱动的森林经营,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,生态旅游与区域高质量发展,环境污染与生态健康,城乡蓝绿空间再自然化: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,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学:机遇与挑战,城市生态系统:监测、研究与示范。
具体拟设置的专题分会场及其详细信息见附件: